新手上路
秀才 四级
- 积分
- 15
- 威望
- 15 点
- 资产
- 500 金币
- 注册时间
- 2006-12-7
|
楼主 |
发表于 2007-2-8 23:29
|
显示全部楼层
楼主能不能介绍一下关于客家人的知识, 给我们扫扫盲? 好象李登辉也是客家人
0 f. T( @+ `& v
9 i: u! B( N7 c% M( @谢谢对客家的兴趣。在Google上输入 客家人 可以找到很多专门的客家人网站及习俗文化等介绍。下面是人民网上的一篇比较笼统的介绍。; ^5 l. x+ s: U- ^! y% v
/ ?8 \; p" `, A# H客家人中有很多杰出人士,包括孙中山,洪秀全,朱德等(都是喜欢造反的。。。)。李登辉也是,这是网上看到的介绍:李家先祖原是福建省西部永定县的客家,在李登辉之前六代来到台湾。4 z3 l0 T1 u: n- y
; \9 P: o- `6 U% d" ]0 e- i8 z永定就是著名的客家土楼最主要的地方。
9 y3 m- F& e9 y: ~3 z0 y% O3 w* n/ V; P" Z' o) k
& B! D% m4 ?% q! S1 {
天下客家一家亲
# D" i; g7 q, @ @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漫谈
$ C* d( @5 T# Z) C6 `■人民出版社编审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 乔还田 7 T6 w# ^# x) o7 V
, Z6 ^8 Y& N l
$ T6 V) J* I* @, C N/ r, Y" h3 @( j# ^7 }
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,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,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。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,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。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,启发教育儿孙,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。
: l8 b1 |8 }1 Y, m- f8 k2 A7 o! b0 z+ B# M+ |0 U# [; W9 [4 ^
有人说: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,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。
: D) A+ w. e9 w7 f 还有人说:哪里有阳光,哪里就有客家人;哪里有一片土,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,艰苦创业,繁衍后代。
8 Y/ J5 T( Y8 _3 _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,移民世界,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,因此有“东方犹太人”之称。
: i+ \) E5 t9 S" o* O 客家人是迁徙到南方的汉人
5 d$ A4 f$ R0 Q/ b 说到客家人,人们马上会问:何谓“客家”?
% e, O- ?8 p2 j t: o “客家”一词,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“哈嘎”(Hakka),含有“客户”之意。《辞海》中是这样解释的:相传在4世纪初(西晋末年),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,至9世纪末(唐朝末年)和13世纪初(南宋末年)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、闽、赣、川……即现在的广东、福建、广西、江西、湖南、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。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,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“客户”,是“客家”,是“客家人”。9 T) z: a0 o. }- @
由此可见,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,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,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。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、闽西、粤东,那里有29个县是“纯客县”。在宋末以前,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;在明末清初,嘉应州(现梅州市)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。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我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———客家民系,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。! @) S1 o( E7 j) `$ }
据考证,客家人的先民,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: k$ P) ~5 k7 P; `! T% t
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,派兵60万人“南征百越”。南下的秦军,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(即揭阳山,今揭阳县北150里),直抵兴宁、海丰二县界。公元前214年,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“南戍五岭”(今两广地区)。这些兵丁长期“戍五岭,与越杂处”。秦亡后,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,成为首批客家人。
. T1 ]9 A9 \3 o% L6 f3 F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“五胡乱华”时期。当时,为了避难,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。稍后,由于南北对峙,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。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,一部分经宁都、石城进入闽粤地区。! K& V7 u$ {( \ O8 q: Y' a
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。先是唐代安史之乱,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,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。唐末黄巢起义,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。如宗室李孟,由长安迁汴梁,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。固始人王绪、王潮响应黄巢起义,率光、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,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。6 q7 [; l$ S8 y q. G
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。金人入侵,建炎南渡,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。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,入南雄、始兴、韶州;或沿走洪、吉、虔州,而后由虔州入汀州;或滞留赣南各县。南宋末年,元军大举南下,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,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。
& E1 d: e6 N5 n4 G$ l9 W- _( p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。其时,生活在赣南、粤东、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,而居处又山多地少,遂向川、湘、桂、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。这次大规模的迁徙,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“西进运动”。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“西进运动”。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、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,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“湖广填四川”。
' F8 d6 D1 y/ M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。当时为避战乱,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,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,被押往马来西亚、美国、巴拿马、巴西等地。( Z* ~# ^* r+ D7 p% U! D, v; m
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,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,另有历代官宦、贬谪、经商、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,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,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,才被称为客家人。
5 P9 {: w( K# }/ k0 ]/ n1 V 据统计,现在生活在我国大陆的客家人,主要分布在广东、江西、福建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台湾、香港、澳门等地区,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,占汉族人口的5%。在国外,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新加坡,东亚的日本、朝鲜,美洲的美国、加拿大、巴西,欧洲的英国、法国、荷兰、比利时、卢森堡、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,有3000万之众。1 E5 A3 {9 ~5 } G! u
独特的客家文化# o+ w0 R" u5 ?
历史清楚地表明,客家人的迁徙,大多是由人口稠密、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、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。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,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,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(主要是畲、黎、瑶等族)融合,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,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。一方面,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,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,崇尚诗礼传家,极为注重对传统、文化、语言、习俗的完整保存,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、习俗、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;另一方面,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,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。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在于:2 F/ o1 Y+ \9 T. d3 R. M; b
崇尚华夏正统文化。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,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,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。如陈姓出于颍川,李姓出于陇西,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,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,何姓出于庐江,黄姓出于江夏,杨姓出于弘农,等等。这类家谱的记载有的虽经不起推敲,但却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。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,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“崇正”精神,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,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。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,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,如“宁卖祖宗田,不卖祖宗言”,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;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,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。另一方面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,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。当荷兰、法国、日本侵犯台湾时,他们坚持民族大义,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,与入侵者展开拼死抗争,涌现了刘永福、邱逢甲、吴汤兴、徐骧、姜绍祖等一大批仁人志士,为客家人增了光,为中华民族添了彩!现在,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,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,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。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,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,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。
- L3 _1 q6 u/ K0 V; J( b" n 崇文重教,耕读传家。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,有“茅寮出状元”之谚。在客家人看来,要想改变境遇,惟一办法就是晴耕雨读,金榜题名,走仕途之路。只有通过读书实现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的梦想,跻身于官宦行列,才能实现其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理想。所以,家境再困难,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。作为客家人的朱德在《回忆我的母亲》中这样写道:“我家是佃农,祖籍广东韶州,客籍人……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……学费东挪西借来的,总共用了200多块钱,直到后来我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”。为了望子成龙,光耀门楣,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、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。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,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,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。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、中进士的标志,有多少石旗杆,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、进士之类的功名。
- C( x* W" G) l" L4 g& J A+ k+ m5 y 守望相助,崇尚节俭。客家人讲究一个“义”字,即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。他们认为,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,必须面对重重困难,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。所以,他们提倡“天下客家是一家”,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。而且信奉“一个好汉三个帮,一人值得十人当”,“帮来帮去,石头变豆豉”。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,直到今天,在客家人的婚丧红白帖中还保留了用“帮”字的古风。客家人很能吃苦,“一条扁担走天下”是其坚韧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。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。有这样一条谚语:“山精山角落,新衫底下着”,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,以旧衣保护新衣。由此可见,客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节俭。/ J- Q) |: v# t4 K* |& g9 P
独特的语言。中国在语言方面主要分为五大语系:汉藏语系、阿尔泰语系、南岛语系、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。其中,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:汉语。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,看法不一。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﹙方言﹚之一,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。章太炎在《客方言·字》中从语言学的角度,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,保留河南中州音韵,是河南的官话,也是土话。但是,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“通古斯语”。但是,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,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: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,因为时至今日,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。
0 J3 S! I$ O- ] 客家骄子) S+ k% r5 A1 D, B/ d3 ~- N
客家人对男人的评判标准,就是创大业,谋大事。有作为的好男儿,人人敬仰。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,启发教育儿孙,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。
0 m6 B2 b& A! G8 K3 } 说到客家名人和客家骄子,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想到这些人的名字:在( G* Q' t$ b; ]/ U7 R! T
政界和军界的有: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,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,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、叶剑英,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,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,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,新四军军长叶挺,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司令刘亚楼,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;以及南宋承相、民族英雄文天祥,抗金明军统帅袁崇焕,近代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,清代爱国诗人、外交家黄遵宪,清代抗日保台义军副统帅丘逢甲,首任驻日本国公使何如璋,民主革命家廖仲恺,辛亥革命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……# f6 N. P+ o9 ?/ Q
在文化界和科学界的有:唐代诗人、文学家张九龄,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,宋代赣南第一位状元郑獬,清代画坛“扬州八怪之一”黄慎,中国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,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,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,语言学家王力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数学家李国平,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、病理学家梁伯强,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、物理化学家黄子卿,两院院士、桥梁专家李国豪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生物学家黎尚豪,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,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伟松,国际著名化学家潘毓刚……
6 K- H% @) K: w7 ?' M3 m. ? 在海外的有: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、现任总理李显龙,泰国现任总理他信,泰国客属总会创始人伍佐南,印尼华族领袖吴能彬,香港著名实业家曾宪梓,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,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,等等。- b' A1 Q+ q( ?& f0 Z' h4 V
客家女中豪杰有: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李贞、世界速滑全能冠军叶乔波、戏曲表演艺术家黄婉秋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等人。7 K( ]- m# N# E( |& c4 o
这些优秀的客家儿女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,他们是客家人的骄傲。
! z+ x8 _6 ]0 f8 z' i" p 对于这些客家骄子,不独客家人效为榜样,所有炎黄子孙也会铭记在心。
% j8 c: h# u7 ~, t4 E* q
( j7 I; ?- a# v# a9 c2 K- G4 S* `. ~: @3 M& b! s: O
《人民论坛》 (2005年 第一期) |
|